中国共青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主办  www.gqt.org.cn
中国共青团网->工作简报->学校工作简报 -> 正文
第 18 期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编
2013年04月15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创新构建
全程累进式课外育人模式

  课外育人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渠道。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全面拓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高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新课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团委自2006年开始,围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探索本科生学业生涯演进规律,构建了学业生涯教育、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三个全程累进式工作平台,形成了学分化驱动、项目化运行、网格化管理及信息化保障的“四化一体”式过程管理体系。通过在全校2009级至2012级共22890名本科生中的全面实施,促进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学生课外实践成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9次报道相关工作内容。

  一、构建全程累进式学业生涯教育平台

  本科生学业生涯是其发展周期中的特定阶段,其发展目标要服从服务于学生整体性成长目标,其发展规律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环境、人际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面向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学业生涯与素质拓展指导”课,课程分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两部分。其中,理论环节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制定学业生涯规划”、“拓展专业素质”、“融入社会舞台”等,实践环节重点通过学生自我学业生涯教育活动完成,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成长诉求,创新了一体化分层次自我教育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要求一年级开展“校友引领我成长,青春擦亮太阳石”活动,通过校友成长故事进行学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实现大学文化融入,确立学业生涯目标;二年级开展“我的未来我规划”、“专业成就人生”活动,强化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目标,增强专业认同,提升专业素养;三年级开展“考研还是就业”、“实践归来话感受”活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业和职业生涯目标调试,分享实践感受,明确职业素养养成方向;四年级开展“如果大学重新来过”、“我的职场初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业目标回顾与检验,适应职场需求,规划与展望未来发展。

  该校组建了23人课程建设团队,编写出版《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素质拓展导论》教材和《青春擦亮太阳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友青春故事》读本,前者被确定为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列入全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图书书库,在省内高校中全面推广。

  二、构建全程累进式科研训练平台

  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为的发展规律,构建了“基础性训练——综合性训练——创新性训练”的全程累进式科研训练平台。“基础性训练”主要通过学术讲座、报告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了解专业及行业知识,为开展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综合性训练”主要通过技能训练、课题研究、院系学术竞赛和顶岗实习等,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参与专业技能训练平台;“创新性训练”主要通过高层次学术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为有学术研究专长学生提供深入研究机会。明确以各专业为实施主体,各二级院系的教学、科研及学生工作等部门辅助实施,坚持“一个学科一个基础性训练体系,一个专业一套综合性训练方案,一位骨干教师至少指导一项创新性训练项目”的工作原则。

  2010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将建筑工程学院、理学院、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8个院系(专业)确定为首批试点单位。通过把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作提前引入到学生科研训练环节,将学生兴趣集中的研究内容作为学生专业发展方向,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模式,如以创新项目为牵引的科研训练全过程模式,以学术竞赛为导向的科研训练全覆盖模式,以就业指向为前提的科研训练全参与模式和以专业实践为基础的文科科研训练模式。2011年,该校科研训练工作实现对本科生的全覆盖。近三年,全校共举办学术讲座705场、技能训练811项、学术竞赛263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29项,经费总投入达451万元。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术竞赛奖励45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12篇,获批专利技术105项,学校连续3次被授予全国“挑战杯”高校优秀组织奖。

  三、构建全程累进式社会实践平台

  坚持推进“低年级侧重社会观察、高年级侧重专业实践”的社会实践模式。“社会观察”是引导低年级学生开展简单易行的实践活动,通过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实践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或提出对策的实践活动方式,其主要形式有学习参观、生产体验、社会调查、校友访谈、志愿服务等;“专业实践”是针对高年级学生设置的有利于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开展与所学专业紧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其主要形式有挂职锻炼、顶岗实习、科研训练、创业实践等。

  社会实践活动实现项目化管理,把一批主题鲜明、内容充实、贴近学生、意义重大的实践项目确定为校、院两级重点实践项目,根据项目内容及活动实施效果确定资助额度。拓展社会实践领域,加强校企合作,结合学校合作教育工作,广泛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加强活动过程监督,利用网络管理系统发布活动信息,考评学生实践效果,给定学分和成绩。2010年“百名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保”校级社会实践重点团队调研成果,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有效数据支撑,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和重视。近三年,共组建校级和院系级社会实践重点团队1748支,涵盖18350名本科学生,学生参与率达95%以上。在北京、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等地创建实践育人基地218个。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达95%以上,被教育部第二次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进入全国50强。

  四、“四化一体”过程管理体系建设

  学分化驱动。学校将课外育人工作内容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规定创新实践教育活动共14个必修学分,包括学业生涯指导学分、学业教育学分、科技创新学分及社会实践学分。学分纳入学分绩的计算和奖学金的评定,与学生毕业、学位授予及奖学金评定等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外育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项目化运行。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按照项目化运行模式,严格执行项目申报、项目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流程,校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指导委员会负责项目审查工作。开放项目基金,分别在立项、通过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后,按照3:3:4比例下拨经费。为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计算业绩点,按照成果等级折算分值纳入年度考核与职称评定中。

  网格化管理。构建纵向三级负责和横向多部门协作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纵向包括学校、院系和班级三个层次,明确各自职责分工;横向包括教务处、团委、科学技术处、合作发展处、财务处、国有物资管理处等部门,其中教学系统负责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及学分认证管理,团学组织负责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及指导课程讲授,科学技术处和合作发展处负责市场调研、项目管理及基地建设,财务处负责经费管理及工作量核算,国有物资管理处负责实验室开放及实验物资保障等。

  信息化保障。开发“大学生素质拓展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发布与公示、项目实施与监督、学分认证与预警、教师工作量核算、学生创新实践档案建设、活动证书打印等功能。管理系统与教务处、团委、图书馆等校内网络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功能对接。

 
 相关链接:
[学校工作简报 第17期]团安徽省委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学校工作简报 第16期]共青团浙江省委打造大中学生校园文化品牌,汇聚青春正能量
[学校工作简报 第14期]高校大学生精英挂职中学助推中学团建工作实现新跨越
[学校工作简报 第13期]加强组织建设 深化感恩 教育全面推进西京学院共青团工作
[学校工作简报 第10期]努力构建“四位一体”实践育人工作体系
中国共青团网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        E-mail:gqt@gqt.org.cn
地址:中国北京前门东大街10号    邮编:100051